编辑 | blame | 历史 | 原始文档

六部门联合部署,4月起执行新版用能产品设备能效要求→

为提升产品设备节能标准,支撑重点领域节能改造,助力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能源局等部门印发了《重点用能产品设备能效先进水平、节能水平和准入水平(2024年版)》(以下简称《2024年版》),自2024年4月1日起执行。

部署六方面重点任务

我国是产品设备生产和使用大国,各类产品设备产销量大、应用范围广、能源消耗高,一些设备能效水平偏低,更新改造潜力巨大。经梳理测算,我国在运主要用能产品设备保有量超过50亿台(套),年能耗量占全国能耗总量约80%,一些设备能效水平偏低,更新改造潜力巨大。

2022年1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印发《重点用能产品设备能效先进水平、节能水平和准入水平(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首批选取20种用能产品设备,通过确定能效水平、推广节能设备、淘汰落后设备等手段,加快产品设备更新改造。按照党的二十大加快节能降碳先进技术研发推广有关部署,结合节能工作新形势新要求,对标国内国际先进水平,《2024年版》明确了工业设备、信息通信设备、交通运输设备、商用设备、家用电器、照明器具等6大类43种用能产品设备能效要求,并对扩大产品设备覆盖范围、提升节能标准、统筹更新改造和回收利用、倡导绿色低碳消费、加强应用实施和监督检查、强化综合性政策支持等6方面重点任务进行部署。

一是扩大重点用能产品设备覆盖范围。

《2024年版》将产品设备划分为工业设备、信息通信设备、交通运输设备、商用设备、家用电器、照明器具等6大类,在《2022年版》已明确能效水平的20种产品设备基础上,增加工业锅炉、数据中心、服务器、充电桩、通信基站、光伏组件等23种产品设备。

二是加快提升产品设备节能标准。

参考强制性能效国家标准,对标国内外同类产品设备技术现状,将用能产品设备能效水平划分为先进水平、节能水平、准入水平三档。其中,准入水平为相关产品设备进入市场的最低能效门槛,是依法依规淘汰老旧落后设备的技术依据。

三是统筹推进更新改造和回收利用。

指导各地区和相关企业实施产品设备更新改造,鼓励更新改造后达到能效节能水平,并力争达到能效先进水平。支持基础设施、产业园区、公共机构等持续提高能效先进水平产品设备应用比例。统筹做好废旧产品设备回收处置,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循环高效利用。

四是大力倡导绿色低碳消费。

鼓励消费者优先选购能效先进水平产品设备,促进消费升级。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按照能效水平实施差异化政策支持,为能效节能水平及以上产品设备提供适当补贴。强化国际交流合作,积极参与产品设备国际节能降碳标准制定。

五是加大应用实施和监督检查力度。

将产品设备能效水平作为节能审查重要技术依据,企业新建、改扩建项目和获得中央预算内投资等财政资金支持的项目,主要用能产品设备能效必须达到节能水平,优先采购使用能效达到先进水平的产品设备。对于产能已经饱和的行业,主要用能产品设备能效原则上应达到先进水平。

六是强化综合性政策支持。

结合产品设备能效水平实施情况,加快强制性能效标准更新升级,稳步提升重点领域标准指标要求。持续加强高效产品设备和相关生产技术工艺推广应用。完善政府绿色采购相关政策,统筹运用金融等政策,落实好环保节能相关税收优惠政策。

锻造产业绿色发展新优势

提升产品设备能效水平是引领产业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工具,也是我国企业参与全球竞争、塑造产业新优势的关键基础。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需要更加广泛、更加先进、更加有效的能效指标引领。

如何提升产业绿色发展竞争力?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资环分院首席研究员李鹏程认为,可从三方面着手:

一是加快新兴产业能效引领。在《2022年版》明确的20类产品设备基础上,又增加了23种产品设备,基本实现重点产品设备全覆盖,其中部分产品设备能效指标属于国际领先水平,有利于强化我国产业绿色发展竞争优势。

二是探索节能降碳协同。《2024年版》要求以能效水平为重要依据,加快研究制定产品设备碳排放指标,综合评价产品设备节能降碳水平,为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夯实基础。

三是精准分类施策。《2024年版》针对准入水平、节能水平和先进水平分类施策。准入水平为开展项目节能审查、能效管理、市场监管、节能监察等工作开展提供技术依据。节能水平和先进水平为落实政府绿色采购、推广高能效产品设备、促进绿色消费提供技术支撑。各类指标各尽其用,激励约束并重,有利于节能降碳目标实现。

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同志表示,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各有关部门,加强统筹协调,强化组织保障,形成部门合力,充分发挥能效引领作用,推动产品设备更新升级,加快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改造,推动完成“十四五”能耗强度下降约束性指标。